大家有没有发现
现在手机的电量越来越不耐用
彷佛手机电池随着时间的推移
变得越来越弱了
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先来看看我们今天用的电池
是怎么发展过来的
(1)
镍镉电池
1973年,世界上第一部手机在摩托罗拉实验室诞生。这一款手机非常笨重,但是得益于手机内置的镍镉电池,这部手机能够脱离繁杂的电子线路,实现实时的移动通话。在上个世纪流行的“大哥大电话”同样采用的是镍镉电池。
虽然这种电池能够支持事实通话,但本身较为笨重。并且镍镉电池还具有非常明显的记忆效应:如果在充电之前电量没有被完全放尽,久而久之将会引起电池容量的降低。
(2)
镍氢电池
1990年,日本索尼公司最早研发出了镍氢电池。小巧的移动手机得以流行。然而,镍氢电池仍然存在记忆效应,仍然需要完全放电后再充电。当时的手机只能支持较为简单的任务,如拨打电话,发信息等。
(3)
锂离子电池
1982年,就职于日本旭化成公司的吉野·彰采用钴酸锂作为正极,聚乙炔(C2H2)n作为负极构建了锂离子电池的样品。在钴酸锂电池的放电过程中,锂离子从电池正极通过电解液迁移至钴酸锂中,实现电池放电。但是,钴酸锂电池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电池的负极聚乙炔的能量密度低,并且稳定性也较低。
1985年,吉野·彰采用了一种新型类石墨材料”soft carbon”代替聚乙炔作为电池的负极材料,成功制备了第一块锂离子电池原型,并申请了专利。由吉野·彰设计的锂离子电池原型成为许多现代电池的雏形。
与锂电池相比,吉野·彰设计的以碳质材料为负极,钴酸锂为正极的原电池摆脱了金属锂,因此这一类电池也被称为“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与镍镉电池和镍氢电池相比,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更高,相同电池容量的锂离子电池更为便携,能够支撑集成丰富功能的智能手机的高功耗。同时,大部分的锂离子电池没有记忆效应,不需要完全放电后再充电,因此锂离子电池能够实现随需随充。
由锂离子电池组成的模块
(1)
过度充放电导致寿命衰减
钴酸锂拥有较高的理论电容量,但是我们在使用过程中钴酸锂的实际容量远达不到理论容量。因为我们在对锂离子电池进行超过了这个容量后的充放电后,钴酸锂就会发生不可逆充放电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电池过充电或过放电。这个过程中伴随了钴酸锂的结构相变,使电池的容量降低。
图源/@中科院物理所
当电池发生过充电时,锂离子电池负极钴酸锂脱出大量锂离子,剩下的锂离子不足以支撑起钴酸锂原本的结构,导致Li1-xCoO?晶体由六方晶系向单斜晶系转变,原本的六方结构缺少离子支撑而崩塌。在这个过程中,钴酸锂相变并非完全可逆,钴酸锂的晶胞参数发生变化、应力变化、锂离子空位被压缩导致锂离子电池容量衰减。
(2)
高电压导致电池产生副反应
目前,市场上的智能手机通常采用的是4.4V左右的充放电电压。高电压能够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加快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速率。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锂离子电池电极表面的副反应的增大,电解液在高电压下的不稳定等一系列副作用。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在与正负极的固液相界面上发生反应,形成一层覆盖于电极表面的钝化层。这种钝化层具有固体电解质的特征,Li离子可以经过该钝化层自由地嵌入和脱出,因此这层钝化膜被称为“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简称SEI膜。形成SEI膜的过程会消耗部分锂离子,使锂离子电池容量发生不可逆损耗。在高电压的作用下,这类电极表面的副反应严重,使电池容量逐渐下降。
图源/@中科院物理所
(1)
高温不充电
在平时遇到手机过热或者温度极低的情况下,不要对手机充电。当手机过热时,在高温条件下给锂离子电池充电,也会使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结构改变,从而导致电池容量不可逆的衰减。因此,尽量避免在过冷或过热条件下给手机充电,也能够有效延长其使用寿命。
(2)
及时更换电池
在我们使用手机、笔记本电脑或是平板电脑等数码产品的过程中,发现电池后盖发生变形、电池出现鼓包等异常情况时,要及时停止使用并向生产厂商更换电池,尽可能避免因电池使用不当留下的安全隐患。
本期内容到这里就结束啦
想看更多有趣又实用的内容
赶紧关注我吧
来源:中科院物理所、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