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报道,到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约20万吨,其中大量流入小作坊等非正规渠道。新能源车动力电池退役后涌向黑市,成为严重的污染隐患。
退役电池治理好了是“宝藏”,治理不好是“地雷”。1块20克质量的手机电池,可使1平方公里土地污染50年左右。动力电池容积更大,重金属含量更多,对环境的威胁可想而知。新能源车减少了尾气污染,是汽车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但若不能妥善处置车用动力电池,则可能会导致更为严重的末端污染,让环保成果付之东流。
小作坊是造成退役电池回收乱象的罪魁祸首。它们粗放处理甚至任意排放,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降低了自身成本,提高了回收报价,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近年来,各地加大对这类小作坊的打击力度,然而仅靠严管并不能真正解决电池退役的困境,退役电池不易鉴定等次、盈利途径单一、污染难以避免,成为行业发展滞后的内在因素。让退役电池不再成为环保隐患,不仅要在监管打击小作坊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向创新要答案。
电池研发要处理好经济与环保之间的关系。目前的动力电池研发方向还聚焦在提升续航里程上,只求让汽车跑得更快更远,顾不上环境无害化的考量。事实上,即便是正规企业在回收拆解动力电池时,也做不到完全不产生污染物,如电解液中的六氟磷酸锂在水解后也会产生有害物质,这就反映出现有电池技术的环保短板。新药研发不仅要看疗效也要关注副作用,电池研发也是这样。如果一味追求电池的能源密度等指标,忽略了回收拆解难度和环境友好度等因素,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就偏离了科技向善这一基本原则。为此,一方面要加强科技创新,把电池的环保短板补齐补好,另一方面要进行治理创新,建立电池全生命周期追溯体系,强化生产者责任延伸,防止“只管生不管养”。
电池回收企业的另一个主要困扰,在于电池标准不统一、信息不透明,回收时难以判断价值。有业内人士戏称回收电池相当于“赌石”,能够再利用的电池与报废电池的价格相差10倍,如果误判超过两成,当批采购就会亏损。让电池更加标准化、信息数据更详实可靠,同样需要在电池研发阶段综合考虑,加强标准的制定,提升电池的可检测能力。此外,退役电池梯次的利用的形式也较为单一,目前主要为铁塔通信基站备电和电网侧储能示范电站,使用规模有限、运行效率不高。要创新商业模式,积极打造并推进示范项目,探索梯次电池在交通、金融、医疗、建筑、家庭等场景应用新模式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