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19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杨扬)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近日,某地纯电动公交车疑因动力电池“过放”并超出质保期停运,引发新能源车车主对动力电池的担忧。
新能源车动力电池为什么会出现“过放”,能否修复?为何一些车有“过放保护”却依然不能保障电池健康?车辆的存放温度也有讲究?长期不运行的车辆该将电池电量保持在多少合适?
新能源车放久了不用会坏?
新能源汽车网主编、汽车评论员李洋表示,新能源车放着短则1~3个月,长则不超过半年不用就会出现“过放”现象。动力电池过充和“过放”都容易对车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无论是三元锂电池还是磷酸铁锂电池,在长期存放时,都会出现自放电的情况,即使车主把所有的用电器都断开,但实际上由于电池存在内阻,它在断电后仍在不停地消耗自身的电力,“这种情况可能比铅酸电池问题还要严重一些。”李洋补充。假如是铅酸电池的新能源车长期停放,有一定概率车主可以通过充电把它“救”回来,但假如长期停放的是磷酸铁锂电池或者三元锂电池的新能源车,一旦出现了“过放”且长时间存放的情况,这对新能源汽车的损伤是不可逆的,很多情况下只能对电池做报废处理。
所谓“过放保护”,是指电池的电压低于放电终止电压或者临近放电终止电压的时候,通过电池管理系统,断掉与电池连接的所有的功率消耗,这时全车系统会进入一种极低电量消耗的休眠状态。“过放保护”只是切断了用电负荷,而不能对电池进行充电或修复。对此,如果车主长时间外出,可以考虑把车托付给朋友,让其定期将车开出去充电。
“金贵”的电池——太冷、太热都不行!
在北方寒冷的冬天,把新能源车放在户外一晚上,很多人会发现电池电量显示掉电10%甚至更多。“这其实是电池冻住了。”李洋解释。任何的动力电池都有一个合理的使用温度范围,大部分新能源车不可长时间暴露在气温过高或过低的环境下。
当气温过低时,电池的液态电解液会冻结,严重的情况下,冻结的电解液晶体会刺穿电解液隔膜,导致不可逆的损伤。即便没有出现这种极端情况,由于低温使然,电解液活性降低,粘稠度变得很大,电池此时的放电能力急剧下降。这种情况下,只有让电池缓慢升温才有挽救的希望;如果强行充电,会产生不可预见的后果。
当气温过高时,为了不让电池出现过热现象,电池管理系统会触发人为的热保护机制,限制电池的输出和输入的功率。“这是目前的电池技术条件限制,与新能源汽车品牌和电池供应厂商无关。”李洋表示。
电量100%和80%差不了多少?
若出远门却无人帮忙照看车辆,是否把车辆充到满电(100%)的状态,就能多放一段时间?对于这个问题,李洋持否定的态度。
“对于这个问题,有些知识可能会颠覆大伙的认知,”李洋坦言,“100%充满的电池的自放电率比80%的状态下自放电率要高,也就是说,多充的那份电可能过不了10天或20天就放完了,电池电量又会恢复到80%或60%。”
近期有电动公交车出现了此类问题,是因为前几年某些公交车站点停靠可能有一些临时调整,而突发状况频出就会造成许多公交车长时间停运、闲置,再加上维保的工作没有跟上,导致公交车过放电。
李洋提醒,纯电动汽车与汽油、柴油车不同,它需要定期“拉出来溜溜”。李洋还建议,若遇到长时间出远门的情况,车主可以选择把车放在综合性的修理厂里,有专人定期为其充电,这是比较现实的解决新能源车“过放”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