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 TMS——
热量 & 管理 & 系统,即热管理系统。
在提升汽车“安全性、舒适性、节能性、经济性和耐久性”上,热管理系统发挥了出色的作用,在新能源这条赛道上俨然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本文简易地介绍了关于新能源汽车以及动力电池的热管理系统。
1.汽车热管理
汽车热管理是指通过整体的统筹、局部的规划——有效地控制车体内部热量的传递,以保障车辆乘用过程中地舒适;同时把控电池、电机、电控等部分的最佳温度工作区间,以实现整车安全有效地运行。通过车辆地热管理系统,最终达到经济性/节能性等多重提升。
汽车热管理系统主要部分
热管理方式——
l 空调 使用制冷剂、压缩机、PTC、热泵。
l 电机/电控 使用风冷、水冷。
l 发动机 使用水冷、风冷、油冷。
l 动力电池 使用水冷、风冷、直冷。
风冷、水冷、油冷和直冷之间的区别——
1.风冷散热的介质是空气,通过风扇、扇热片、热管等,引入冷空气、带走热空气/热量;
2.水冷散热的介质是冷却液,通过水泵、水管、冷头等,随冷却液内外的循环实现散热;
3.油冷指利用车身机油通过机油散热器散热;
4.直冷则是通过冷却液直接蒸发、带走热量。
2.电池热管理
新能源汽车正在逐渐摆脱燃油的限制,甚至对于纯电动汽车而言,已经可以实现完全使用电能作为动力源来驱使汽车行驶。而这些都离不开作为储能单元的核心——动力电池。为保证汽车长期有效的使用、乘务人员的人身安全,确保动力电池合理可控的有效运作,至关重要。
为此,首先需要了解一下,极端温度环境会如何影响动力电池正常工作?
Ø 高温
高温环境会加快电化学反应速率。一方面,高温下会加快电解液的蒸发,长时间会影响锂离子的传导;另一方面发生过充现象的概率增加,减少电池的循环寿命。
严重情况下,当温度过高、热量无法及时排除,电池很容易失控、发生燃烧/爆炸现象,导致整个储能系统崩溃。
Ø 低温
低温环境会减低电池活性、导致电化学反应的速率减慢。随电池内阻的增加,电解质中锂离子迁移的速率也会降低,能量损耗增加。
总的来说电池充放电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且由于放电输出功率的下降,表象地体现在“汽车启动时间延长、启动后动力降低”。
当温度 < 0°,会增加“析锂”现象发生的概率升高。锂离子无法完全嵌入到负极材料,参与到充放电的电化学反应的锂变少,锂枝晶的进一步形成,其电池容量会越来越少。严重情况会导致短路、电池爆炸。
对于低温环境,可以采用PTC加热手段。通过电池组组装成电池包时,在模组周边安装PTC材料,可以有效保障加热的安全性;还可以通过在液冷系统基础上增装液热功能,充分运用空间的同时、实现散热与加热的自由切换。
对于高温环境,依旧采用风冷+水冷+直冷的方式。
Ø 风冷
被动风冷,电池内外的空气直接进行交换;主动风冷,先对外界空气进行冷却处理,再交换操作。这两种方式都是利用风扇/风机以及蒸发器,实现电池热量的转移。
Ø 水冷
浸没式液冷,单体电芯或电池模组浸泡在冷却液中,充分均匀散热;加设冷却通道/冷却板,配合压缩机、交换机和水泵,实现冷却液的循环、带走热量。
现在电池包水冷的主流,依旧是使用冷却板。其迭代更新,也在致力于导热率的提升——
1.提高冷板自身材料的导热率;
2.提高冷板与电芯间的导热率;
3.合理设计冷却板以及流道。
对于大面积的软包电芯铺排,可以设计并行流道,充分利用有效空间;
对于圆柱电芯,可以设计串行流道,搭配蛇形冷却板,实现冷却液在流道中流动、带走热量。
Ø 直冷
通过在电池系统中加设蒸发器,利用蒸发吸热的原理,配合制冷剂实现热量高效且快速的转移。
尾言
关于新能源汽车以及动力电池的热管理系统,文章展示的还只是冰山一角。如有错误,欢迎指正。当然读者想了解更多,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感兴趣的部分,也希望不吝动动手指、点下关注。小编将搜集整理好资料,普及更多新能源知识。
德力时代,与你同在。
更多新能源行业咨询,请参考:德力时代-新能源科技生态服务型企业 (delienergy.com.cn)
我轻轻地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踩一踩,留下一句“我是过路的” ~
80km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