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种资源或商品持续性地呈现出价格上涨的态势且短时期内难以抑制或逆转的情况下,人们就总会去寻求替代性的资源或产品。这个规律,如今正在与新能源汽车利益高度相关的电池储能领域呈现,人们认真开始寻求锂电池是否能有替代品。
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与锂排位十分接近的钠成为关注的焦点。包括宁德时代在内的企业或者投资机构,都已经开始尝试钠电池技术路线的可行性。此时,作为锂电池的上游资源,锂已经在大约半年的时间中,呈现一种难以抑制的上涨状态。
资本也开始向钠电池上下游产业链上聚集并开始尝试,而钠电池与锂电池生产技术的易兼容性和可切换性,则是资本感兴趣的所在。这意味着,如果钠电池的技术路线具备大规模商用的可能,现有锂电池的产能在进行相应改造后,可以较为顺畅地切换为钠电池产能,从而形成供给,这才是商业的关键所在。
疯涨的锂价
“你们只关心自动驾驶,那是未来(蔚来,一语双关,记者注)的事,现在,新能源车厂商焦头烂额的,是锂价涨得太快,锂电池的成本怎么控制的问题,当然,电池厂商更难受,两边受气。”9月11日,一位不愿具名的储能企业的采购部门负责人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让他焦虑的是,锂价的上涨态势,似乎看不到尽头。他向记者提供了一组他掌握的数据,截至2021年9月6日,中国国内电池级碳酸锂报12.4万元/吨,较年初上涨134%;电池级氢氧化锂报12.7万元/吨,较年初上涨156.6%。他感叹,就是接受这样的报价,还不一定能是现货。
这就是锂资源价格当下的真实态势。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用“石油”来指代那些一直十分宝贵的资源,现在,这个待遇被用在了锂上,两位一级市场投资机构的投资经理都告诉记者,他们看的各类PPT和商业计划书里,大量都用“白色石油”来概括锂的投资价值。“已经涨成这样了,其实对一级市场来说,已经没有太大投资的空间可以进入了。”其中一位投资经理说。
从化学性状上看,锂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物质,在聚变的时候,可以释放能量。
“这就是锂电池的基本原理,其实并不复杂。”一位工程师告诉记者,锂一般有两种形态,一是固态,二是液态,前者存在于岩石锂矿中,后者则存在于液态盐湖里,它是电池的核心原材料,现在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电池,都是锂电池,你们经常提起的磷酸铁锂,就是这个‘锂’。”
电动汽车产量的超预期增长,加剧了锂供需关系紧张的预期。前述储能企业采购部门负责人则告诉记者,“现在上游(资源矿场一方)看明白了,不光电动汽车要用锂电池,未来可能越来越多电动自行车都要用锂电池,所以,供需关系的预期就持续性的变化了,上涨还看不到头,上游越来越强势。”
技术优劣
高涨的锂价,且短期看出无法逆转的涨价趋势,让储能企业、新能源车厂商等,都开始考虑用什么替代的问题。前述储能企业采购部门负责人甚至戏称,“能让上游感受点压力,作为策略,能压一压锂价上涨的势头也好。”
于是,钠电池进入了视野。不过,前述工程师一再向记者强调,钠应用于电池,不是新鲜事物,在早期就开展过研究。“当时锂电池和钠电池两条技术路线都在跑,但是全球范围内,锂电池的技术跑得更快一些,于是,钠电池的技术路线就被慢慢放在一边了。”
多项研究结果显示,钠的化学属性决定了钠电池能够更适应低温环境,在低温环境中活性降低的程度要好于锂电池。同时,钠电池理论上的充电速度也快于锂电池,有研究称,钠电池可以在10分钟内充满90%,而在这个过程中,钠电池产生的热量较低。充电时热量高,一直被业界认为是电池起火的主要“场景”之一。
既然如此,钠电池为何会在过去几十年中,败于锂电池呢?两位储能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都给出了两点解释:第一,钠电池虽然有上述优势,但是,相比于锂,钠的能量密度相对较低,这就使得其在一定技术水平之下,商用上的成本不占优势;第二,锂电池的技术路线发展更快,形成的规模效用更早,钠电池规模效用上不去,成本优势也就不甚明显。
“我们也在理解像宁德时代这样电池储能企业巨头,现在去支持钠电池的技术路线,究竟是策略性的,还是战略性的,他们可能在给上游传递一个信息,作为最大的电池企业,我扶持钠电池,你们(上游资源企业,记者注)就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前述投资机构的投资经理向记者表示。当下,宁德时代,是锂电池的第一巨头。
产能切换
之所以上述投资人一直在识别宁德时代对钠电池路线的支持,是否是策略性的,其原因在于,现有的锂电池产业链条已经非常完善,规模效用十分明显。“走锂电池路线的上下游,在技术路线选择时,都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如果轻易就能换一条技术路线,那么,他们就不会这么长时间存在了。”上述投资机构的人士称。
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锂电池的良品率现在已经很高,作为新能源汽车这种大规模应用,且持续不断增加产量和市场份额的“赛道”上,良品率要非常高才能达到要求。而当下没有大规模商用的钠电池,在良品率上没有规模、成熟的产业链,现在显然还达不到锂电池主流企业的良品率。
另一方面,钠电池的能量密度也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用以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转换技术路线,需要很大的投资,不是所有企业都愿意干的,也不是所有企业都能算得过账来的。”前述储能企业的采购经理向记者表示,“好在中国的钠电池研究,水平还比较高,需要看一看前景。”
不过,钠电池有一点被行业内人士认为有比较大的利好,就是其生产工艺和现有的锂电池的生产工艺相差不是太大。上述工程师告诉记者,业内有一种看法认为,现有锂电池的生产线,在稍加改造之后,便可以用于生产钠电池,这样就省去了大量技术改造,或者新建生产线、车间的成本,从而使得钠电池拥有相应的生存空间。
“前提就是有足够的规模,让成本效益能发挥出来,才有企业愿意来干。”他认为。而当下,更为现实的策略,是以相应技术实现的锂电池和钠电池的组合,而这也是宁德时代在当下采用的较为现实的策略。
(编辑:孟庆伟 校对:燕郁霞 )中国经营报记者 裴昱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