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tery Boot Camp (part I)
Hello 大家好,欢迎来到小明的自习室,我是爱学习的小明。录这个视频主要是想在学习电池知识的同时做做笔记,以便加深映像;另外也算抛砖引玉,希望和行业内的小伙伴交流讨论,大家共同进步。
那么,首先我来做一下简单的自我介绍:本人于2009年进入吉林大学化学院学习,2013年本科毕业后进入物理学院的电池实验室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二维电池材料的研究,然后在2016年毕业加入宁德时代,从事动力电池的开发工作;在经历了大厂的洗礼后,先后于2018年秋天和2022年春天分别加入大众汽车和华人运通,从整车厂视角开发电池;今年春天来到了目前就职的柯锐世,从事车用低压电池的开发。
从2013到2023,接触电池10年来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感悟,希望通过视频的方式得以保留,并分享给同路人。
OK,下面介绍下视频内容的来源及作者:这篇笔记主要围绕左边这本书《Battery Modeling》展开,是一本介绍电池管理系统基础知识的书,它的作者是右边这位叫Gregory的教授,他目前就职于科罗拉多大学的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访问Gregory教授的大学主页,里面有更详尽的研究课题介绍和实验室简介。这本书不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电池的物理化学特性和建模规则,并且很良心地分享了建模基础数据和模型代码,方便读者练习和模拟,我也会将书籍和相关资料下载链接放在视频结尾,以便大家取用。讲述地过程中如有错误或疑问,请大家在视频下方留言给我,我会及时改正和答复。
那么,下面介绍下本书的主要章节:分别是第一章 电池训练营,第二章 等效电路模型,第三章 微尺度电芯模型,第四章 连续尺度电芯模型,第五章 状态空间模型与离散时间实现算法,第六章 降阶模型,以及最后一章 热学建模。本期为第一期视频,我们来介绍第一章 电池训练营。
单体电池通常由一些主要零部件组成,包括:负极、正极、电解液和隔离膜,其中正负极通常包含集流体。在电化学电池中,负极通常是纯金属,或合金,甚至是氢气,例如汽车的12V铅酸电池的负极是纯金属铅。电池放电时,负极释放电子到外电路,负极表面发生氧化反应;充电时,负极从外电路接收电子,被还原。因此电化学电池中的反应也被称为氧化还原反应。负极也经常被称为阳极,即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但注意,只有在电池充电时属于这种情况。在电化学电池中,正极通常是金属氧化物、硫化物或氧气,例如铅酸电池的正极是氧化铅。放电时,正极从外电路接收电子,被还原;充电时,正极释放电子到外电路,发生氧化反应。正极通常被叫做阴极,即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但注意,只有在电池放电时属于这种情况。
电解液是一种离子导体,为电极之间的内部离子电荷转移提供介质。电解液通常包括一种液体溶剂,和溶解其中的溶质,其中溶质可提供离子导电率,溶剂可为水或其他有机溶剂。放电时,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充电时刚好相反。
隔离膜从物理上隔绝了正负极,它既是一个离子导体,又是一个电子绝缘体。它的作用是防止正负极发生内部短路,从而避免电池单体的自放电甚至是热失控。
集流体是用于电子导通并承接正负极活性物质的,它不参与电化学反应,但允许简单的电子导通从而降低电极的电阻。例如,锂离子电池中通常用铜作为负极集流体,用铝作为负极集流体。
电池正负极端子间电压与正负极的材料种类相关,是正负极的电位差。
关于电位,我们通常把标准氢电极作为参比,将氢离子与电子生成氢气的半反应点位定义为0V。那么常见的电极半反应及对应电位可以看右边的列表:具有较低电位的化合物可作为负极,而较高电位的可作为正极。正负电极间的电位差越大,电压就越高。可以看到,表格中的锂具有最低的电位,表示它最容易被氧化。
那么如何更方便且全面地定性分析各元素的氧化或还原性呢?我们可以借助元素周期表,我想大家都不会陌生,尤其是化学专业的小伙伴,可能都经历过背诵全表的日子。通常我们习惯横向比较元素的氧化还原能力,从左向右,氧化性递增,反之,还原性递增。表中的每个格子对应一种元素,左上角标记了元素序数,及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左下角为相对原子质量,基准是一个碳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右侧的一系列数字代表原子轨道中电子的排列数量,例如右侧的钴原子,核外共有27个电子,4个电子层,每层分别有2、8、15、2个电子。通常当原子最外层电子比次外层多1或2个电子时,电子更容易失去,形成正离子,此类原子还原性较强,例如周期表左侧第1、2列;反之,当原子最外层电子比次外层少1或2个电子时,电子更容易获得,形成负离子,此类原子氧化性较强,例如周期表右侧第2、3列。
相对于传统的依靠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压的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因其充放电过程可逆而得到更广泛地应用。例如镍氢电池,依靠金属镍吸附氢的同时不改变镍本身组分的特点而得到商用。
下面开始进入锂离子电池的部分。我们通常可以用左图形式描述一个锂离子电池:图中正负极被化成层状晶体结构,红色小球代表锂离子,可以在充放电过程中自由穿梭于层状结构之间。右图的电极材料表示更加直观,以钴酸锂化学体系为例,左边是负极石墨材料,右边是正极钴酸锂材料,其中锂是以电荷中性的形式独立存储的。每个锂原子的价电子是松散地分布在相邻原子周围的,这让我想起了固体物理和量子力学,电子的空间分布状态其实由它的概率密度函数决定,并不是宏观世界的粒粒可数的状态。正因为如此,锂没有被束缚在某一区域,而是可以自由移动的。锂在电极材料表面嵌入和脱出时,在开放的层状晶体结构内扩散,以平衡电极空穴内锂的浓度。充放电时,锂离子穿梭于正负极材料之间,类似一个摇椅,来回摇摆。因为这种嵌入脱出的方式比电化学反应温和很多,所以锂离子电池具有比其他二次电池更长的寿命。
直到现在,我们将锂电池电极看作质地均一的晶体块,然而微观世界中并非如此。实际上,电极是由数百万个电极颗粒构成的,这样可以增大电极的表面积,让锂离子更容易嵌入脱出,从而降低电池的整体阻抗,提高功率和容量。
例如左上角的图,是一个电池负极的局部扫描电镜照片,展示了不同尺度下石墨的形貌。
右上角是一个电池正极极的局部扫描电镜照片,展示了不同尺度下锰酸锂的形貌。可以看到与石墨材料的明显差异。
下方展示了电极的一个截面图,左边是刀片切开的面,右侧是聚焦离子束切开颗粒的过程,可以看到电极多孔的形貌。与一次电极材料混合在一起的是粘结剂,例如PVDF,还有一些导电添加剂,例如碳黑,用于提高电子导电性,这些添加剂是不具备电化学活性的。
好了,这就是本期视频的全部内容,下期我们将介绍锂电池的材料、生产工艺、失效模式等内容,敬请期待,我们下次再见,bye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