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矿双雄”之一的赣锋锂业(002460.SZ)正式加码锂电池回收。
9月26日,赣锋锂业公告称拟与南京国企设立合资公司,围绕动力电池综合利用项目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布局。
回收可谓是锂电池生命周期的“最后一公里”,近年已有多家锂电池板块企业入局。有分析预测,中国即将进入锂电池退役增长期,到2030年锂电池回收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
“从经济角度来看,当下锂电池回收或许难以获得丰厚利润,但从环保的角度,这件事是必须要去做的。”国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关晓晴告诉贝壳财经记者。
此外,目前尚处于发展“草莽”时期的锂电池回收行业,“正规军”干不过小作坊已成为常态。工信部公示的符合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白名单企业仅有156家,而企查查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4月,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总数达到了约12万家。行业发展亟待规范。
掘金千亿市场
9月26日晚间赣锋锂业公告,孙公司拟与南京公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南京公用赣锋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围绕动力电池综合利用项目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布局。合资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
赣锋锂业公告显示,合资公司围绕电池综合利用项目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布局,向新能源电池梯次利用/再生利用、废旧金属、废旧机电设备等再生资源化相关产业上下延伸,通过深度开发城市矿产资源,推动相关产业集聚发展,建设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产业生态圈,开展再生资源循环产业设施的投资建设及运营,打造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产业体系。
回收可谓是锂电池生命周期的“最后一公里”,近年已有多家锂电池板块企业入局,行业融资亦颇活跃。8月下旬,主营锂电池综合回收利用的恒创睿能披露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国芯创投、君联资本和隐山资本等。
颇具潜力的市场前景是吸引企业入局的因素之一。2024国际锂电新能源产业大会发布的《2023中国锂电产业发展指数(遂宁指数)》指出,中国即将进入锂电池退役增长期,预计到2030年锂电池回收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6%,废旧锂电池回收量将超过100万吨,相当于2022年的约5倍。
政策层面亦有望迎来加速。8月中旬,工信部就《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拟对企业布局与项目选址、厂区条件、设施设备、技术工艺、溯源能力、资源利用、能源消耗、产品质量、环境保护等提出要求。
锂电池回收行业正规军干不过“小作坊”成常态,龙头下场能否破局
锂电池回收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挑战并不轻松,其中业内较为关注的,也是上述工信部规范条件旨在解决的问题之一,即行业不规范的现状。贝壳财经记者关注到,工信部公示的符合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白名单企业仅有156家,而企查查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4月,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总数达到了约12万家。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截至2023年,我国新能源车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率不足25%。预计到2030年,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到350万吨。退役动力电池被规范处理是可以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但不规范的处理却会引发环境和安全的重大隐患。
湖南锂汇通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重洋此前亦表示,目前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存在着小作坊猖獗的现象。这些小作坊主要是非法拆车厂、非法电池倒卖商、非法电池处理商。它们由于不需要进行环保成本和运营成本的投入,在回收价格上有极大的优势,通常会进行高价回收,挤压正规渠道的利润空间和市场份额。目前国家各个地区对于非法危废收集的打击力度持续加强,长期来看,工信部等部门发布多项政策指南引导电池回收规范化发展,白名单制度有望趋严,电池回收行业进入壁垒不断提高,小作坊有望逐步退出。
“从经济角度来看,锂电池回收或许难以获得丰厚利润,但从环保的角度,这件事是必须要去做的。”国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关晓晴告诉贝壳财经记者,由于储能电站起步较晚,国内的电池回收企业多是以动力电池为主,将其进行梯次利用或再生利用。然而,电池回收的经济效益并不理想。由于磷酸铁锂原料中缺乏贵金属,价格低廉,加上碳酸锂价格不断下降,在目前阶段,磷酸铁锂电池的回收经济效益不如三元锂电池理想。而三元锂电池虽然通过对废旧电池进行拆解处理后,依靠相应的技术工艺可以再生出镍、钴、锰及锂盐等贵金属原料,甚至三元正极材料和前驱体,这些都可以直接用于锂电池电芯制造,但是掌握较高提炼技术的企业并不多,同时回收成本也较高。这意味着,如果碳酸锂价格过低,回收成本有可能高于市场购置新碳酸锂。
促进行业规范发展,完善政策体系的建设不可或缺。关晓晴认为,目前退役电池回收利用产业的管理政策文件对行业做出规范性要求,但缺乏一定实操性,基础共性标准亟须出台。此外已发布实施的标准主要聚焦在前期处理环节,安全性能判别、分选重组及再退役等后续阶段规范标准研制相对较少。其次,是我国现有回收利用标准尚未充分考虑电池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化要求,需加快相关环节标准的研制。
因此关晓晴建议,加快生命周期标准体系建设,强化政策支持作用。加强对电池全生命周期内的价值进行系统的管理和挖掘,明确各相关监管主体及其监管责任。推动建立各部委间联动机制引导形成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长效工作机制,推动相关主体切实履行责任。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朱玥怡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