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广告发布 广告发布 关注:150 内容:6596

    环境监测站降本增效:液液萃取仪的应用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电池社区 > 广告发布 > 正文
  • 广告发布
  • 环境监测站降本增效:液液萃取仪的应用

    真实案例揭秘:某环境监测站引入液液萃取仪,年省50万人工成本还提效!

    在环保政策持续收紧的当下,各级环境监测站的任务量逐年攀升——从水质、土壤到废气样品的检测,每一项都需严格遵循国标流程,而液液萃取作为水质监测(如石油类、酚类物质检测)、土壤有机物分析中的核心步骤,长期依赖人工操作,逐渐成为监测站成本高、效率低的痛点。近日,某省级环境监测中心下属分站的真实案例引发行业关注:通过引入自动化液液萃取仪,该站不仅解决了人工操作的弊端,更实现年节省人工成本超50万元,同时数据准确率提升至99%以上。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这个案例,看看自动化设备如何帮环境监测站降本增效

    一、环境监测行业痛点:人工液液萃取成成本黑洞

    在了解案例前,我们先梳理下传统人工液液萃取模式下,环境监测站面临的共性问题——这也是多数监测站负责人的心头病

    1. 人工成本高企,人员负荷重  

    液液萃取的国标流程(如HJ 637-2018《水质 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 红外分光光度法》)要求实验员手动震荡分液漏斗,单次萃取需反复操作3-5次,每次耗时20-30分钟,且需全程紧盯防止漏液、乳化。以某监测站为例,若每月需处理500份水质样品,单萃取环节就需6名实验员轮班(每人日均处理20份),按二三线城市实验员月薪6000元计算,仅萃取环节的人工成本就达每月3.6万元,年成本43.2万元

    2. 效率低下,难赶监测周期  

    环保部门对监测数据的提交有明确时限(如突发水质事件需24小时内出结果),但人工萃取受人员精力、操作熟练度影响,效率波动大。该分站曾因雨季样品量激增(月均超800份),实验员连续1个月每天加班4小时,仍有10%的样品延误提交,面临考核风险。

    3. 数据误差大,返工成本高  

    人工震荡力度、萃取时间难以标准化,易导致同一样品多次检测结果偏差(偏差率常达5%-8%),不符合监测数据溯源性要求。该站此前每月因数据偏差需返工的样品约5-8份,每份返工成本(试剂、人工)超200元,年返工成本近2万元。

    二、案例拆解:某监测站的自动化转型之路

    2023年初,该环境监测站因人工成本超预算、数据准确率不达标,启动实验室自动化设备升级,其中液液萃取仪成为核心改造环节,具体落地步骤如下:

    1. 前期调研:锚定适配国标+批量处理需求

    该站在选型时,重点关注设备是否符合环境监测行业国标(如HJ 637-2018HJ 503-2009),同时需满足批量处理需求——毕竟雨季样品量骤增时,设备效率直接影响监测进度。最终选定的液液萃取仪具备以下核心功能:  

    • 自动进样+批量处理:一次可加载24个样品,无需人工值守,完成后自动报警;  

    • 恒温控制+精准震荡:震荡频率(100-300/分钟)、萃取时间可精准设定,避免乳化;  

    • 与后续检测设备联动:萃取完成后可直接对接红外分光光度计,减少样品转移误差。

    2. 落地效果:3个月实现降本+提效双突破

    设备投入使用后,该站的萃取环节发生明显变化,我们通过一组数据对比更直观:

    指标

    人工操作时期(2022年)

    自动化操作时期(2023年)

    变化幅度

    日均处理样品量

    40-50

    120-150

    提升200%+

    萃取环节实验员数量

    6

    3

    减少50%

    数据偏差率

    6.2%

    0.8%

    下降87%

    月均加班时长

    200小时

    20小时

    减少90%

    3. 成本核算:年省50万不是噱头,而是真实明细

    很多同行会疑惑:年省50是不是夸大其词?我们结合该站2023年财务数据,拆解成本节省的核心来源:

    • 直接人工成本节省:从6人减至3人,每月节省薪资1.8万元(3×6000元),年省21.6万元  

    • 加班成本节省:月均加班从200小时降至20小时,按加班时薪50元计算,每月节省9000元,年省10.8万元  

    • 返工成本节省:月均返工样品从6份降至1份,每份返工成本200元,每月节省1000元,年省1.2万元  

    • 试剂损耗节省:人工操作易因漏液、过量加试剂导致浪费,设备精准控制试剂用量,每月节省试剂成本约2000元,年省2.4万元  

    • 人员流动成本节省:此前因加班多,实验员年流动率达30%,招聘+培训成本约5万元/年;自动化后流动率降至5%年省4万元  

    • 隐性效率收益:因萃取效率提升,该站承接了周边区县的委托监测业务,年新增收入约10万元(间接对冲成本)。

    以上各项相加,该站年节省成本超50万元,而液液萃取仪的采购成本(约30万元),仅需6个月即可收回。

    三、客户心声:不止省钱,更解决了人员管理难题

    以前最头疼的就是月底算人工成本,还有实验员因为长期加班提离职。该监测站实验室主任李工在采访中提到,引入液液萃取仪后,3名实验员就能轻松应对日常样品量,再也不用安排轮班加班,人员稳定性明显提升。更关键的是,数据偏差率从6%降到1%以下,去年还被评为省级优质监测实验室,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这种降本+提效+提质的三重价值,正是多数环境监测站追求的目标——尤其是在财政预算收紧的当下,花小钱省大钱的自动化设备,已成实验室升级的优先选择。

    四、结语:环境监测站降本增效,选对设备是关键

    从该环境监测站的案例中不难发现,液液萃取仪并非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而是解决人工痛点、降低运营成本的必需品。对于更多面临样品量激增、人工成本超支、数据准确率不达标的监测站而言,自动化设备的引入,不仅能直接节省人工成本,更能提升监测效率与数据质量,助力符合环保政策要求。

    如果你的监测站也正被人工萃取的高成本、低效率困扰,不妨参考这个案例——或许一次设备升级,就能实现年省50的突破,让实验室运营更高效、更省心。

    来源:https://www.ldnins.com/product/33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点击下载

    名品推荐

    申请加群

  • 发布内容
  • 做任务
  • 实时动态
  • 偏好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