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锂离子电池析锂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电池负极表面出现锂金属析出的现象。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一些异常情况下,例如低温环境,或者电池经历多次充电、受到外部力的影响时。此时,从正极释放的锂离子(Li+)无法正常嵌入负极,最终只能在负极表面析出,形成一层灰色的金属锂,这一现象称为析锂。
Li+发生不可逆的反应形成金属锂
简单来说,当外部电源给锂离子电池充电时,正极的电子会通过电路流向负极。同时,锂离子(Li+)从正极“跳入”电解液,然后通过隔膜上弯曲的小孔“游泳”到达负极。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电解液中锂离子的扩散速度超过了它们嵌入石墨的速度,就会导致越来越多的锂在石墨表面堆积。这会使负极的电位接近锂析出的临界点,最终导致锂在负极表面沉积并不断增长。
这种生长后的金属锂通常呈现为树枝状的结晶结构,称为锂枝晶。
锂表面的枝晶
锂枝晶的生长会影响电池性能,限制电池容量。此外,它们还可能刺破隔膜,导致锂离子电池内部发生微短路。这种微短路通常会引起电池温度迅速升高。在高温下,隔膜可能会熔化、收缩或破损,从而导致真正的电池短路,几乎在同一瞬间,引发火灾或爆炸。
因为析锂在锂离子电池充电时发生,这也是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可能引发起火和爆炸的主要原因之一。
● 锂电池析锂的原因
一、负极容量不足
N/P比值是锂离子电池中正极容量与负极容量的比率,也称为电池平衡(CB)值。当N/P(CB)值较小,尤其是负极容量设计低于正极容量时,负极就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锂的嵌入,最终只能在负极表面还原。此外,若负极极片表面涂层不均匀、漏涂或有划痕等问题,也会影响锂电的N/P值,从而导致析锂现象的发生。
二、嵌锂过程中的路径异常
极片内部结构设计不合理、隔膜褶皱、电芯变形、内部气泡以及化成工艺未加压等情况,都会导致锂离子在负极出现析锂现象。
三、负极表面SEI膜异常导致析锂
电解液选择不当:若电解液与正负极材料不匹配,可能导致石墨表面的SEI膜过厚。
工艺不合理:例如石墨极片的压实密度过高,电解液无法完全润湿,导致锂离子无法嵌入;电解液中水分含量超标,水分会与电解液反应,破坏SEI膜;电解液用量不足或与活性材料不兼容;化成工艺不达标或未经过化成直接分容。
四、电池使用阶段的析锂
不当使用会导致电池受外力变形;在高温使用或储存过程中,产生过多气体,使负极表面充满气体,失去嵌锂通道。
简单来说,负极析锂一般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热力学:负极电位低于0V。
动力学:随着充放电倍率的提高,或锂离子在固相内的扩散速率降低,锂会在负极表面沉积。
常见的正极材料在100%嵌锂时,其电位通常都在3V以上,几乎不可能达到0V,因此不满足锂离子还原为锂金属的热力学条件,这意味着正极不会发生析锂现象。
▲声明: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伊斯特立场,分资讯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