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现阶段还有一种比芯片更稀缺的资源,且这类资源掌控着国产电池的命门。
比芯片更稀缺的资源
该资源是一种稀有金属–钴。这是一种呈银灰色的金属,有铁磁性,在常温下比较稳定。
受特性影响,钴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陶瓷等领域,是发动机、涡轮机的高温合金,以及动力电池中不可或缺的材料。
但钴的全球资源储量并不多,非洲中部的刚果是储量最丰富的地区,有340万吨,几乎占据了全球储量的半壁江山。而我国的钴储量仅占全球的1%左右,进口依赖度超过90%。
而且,随着全球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的崛起,需要用到大量钴的三元电池和锂电池迎来爆发期,国内市场对钴的需求量只增不减。
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对钴的需求量,将从2020年的2.45万吨,增长至2025年的9.16万吨。
那么,严峻形势下,到底有什么方法能够将国产电池的命门掌握在中国自己手中呢?在这一点上,中国企业做得很好。
中企从源头下手打破垄断
既然先天性的资源分布问题无法解决,那么中国企业选择从源头解决问题。
依托于资本和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上的优势,中国企业直接深入钴金属的原产地,或购买或承包矿山,拿到钴金属的生产主导权。
如此一来,中国内陆才会有源源不断的钴支撑起各行各业的发展,成为全球钴加工领域的第一大国。
而在中国钴加工量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的背后,华友钴业功不可没。
据公开资料显示,华友钴业拿下了刚果多个矿山股权,控制的钴储量达到7万吨。基于此,华友钴业拥有锂电正极材料产业最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布局。
从矿山原料、冶炼端,再到前驱体、正极材料以及资源循环回收板块,相比其他同类企业,华友钴业具备上中下游高效协同的核心优势。
在笔者看来,华友钴业等中国钴产业相关企业的崛起,离不开以下两方面原因。
首先,产业链、基建优势。
刚果是全球钴矿储量最多的国家,但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很落后,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低下。即使坐拥最丰富的钴矿资源,也无法将这些资源有效利用起来,拉动经济增长。
而同时具备资金和基建实力的中国矿业公司刚好捷足先登,提前展开布局。在大规模收购、承包钴矿资源的同时,中国企业也顺便在当地进行上游产业链的建设。
例如钴矿加工、精炼工厂等等,这些产业链的本土化,既有助于当地经济水平的提升,也能够有效降低中国企业在钴产品上的运输和关税成本。
其次,资金充裕、通过收购壮大体量。
除了承包矿山、大搞产业链建设之外,不差钱的中国企业还善于利用商业并购来扩充业务规模,壮大公司体量。
据笔者了解,成立于2002年的华友钴业,在2008年便收购了COMMUS、MIKAS、WESO三家刚果矿业公司,借此机会在上游资源端建立先发优势。
大肆扩张使得华友钴业在2015-2020年享受到了规模效应的红利。营业收入从40.29亿元增长至211.87亿元;2021Q1实现营收64.24亿元,同比增幅45.20%。
在2021年,华友钴业还计划与永瑞等设立合资公司,拟投资20.8亿美元于印尼建设12万金吨镍、 1.5万金吨钴的湿法项目。
随着钴产业的发展,华友钴业等中国企业的提前布局,将继续为公司创造价值。
写在最后
放眼全球市场,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对电池容量的需求,以及新能源汽车对动力电池的需求,都将在很大程度上推进钴需求的增长。
虽然受资源分布不均的影响全球对钴的缺口将更加突出,但笔者相信,在中国企业的精心布局下,钴供应和电池制造有望成为中国的一张王牌。
文/谛林 审核/子扬 校对/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