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濮振宇 2022年3月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提交四份提案,分别为《关于加快我国电池碳足迹研究并建立中欧互认机制的提案》《关于尽快采取有效措施 推动国内锂资源保供稳价的提案》《关于优化大容量锂电池道路运输管理体系 助力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的提案》《关于参照抽水蓄能建立新型储能容量电价机制的提案》。
作为全球最大动力电池生产商的掌舵者,曾毓群的四份提案分别聚焦电池碳足迹、锂资源保供稳价、锂电池道路运输、储能容量电价四个方面,涉及锂电池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目前,双碳目标是我国的国家战略。转变能源结构、发展低碳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的应有之义。但从氢能、太阳能到电能,无论是哪种清洁能源,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储能。目前,能够大规模承担起储能任务的便是锂电池。因此,锂电池就是碳中和的“牛鼻子”。
加快电池碳足迹研究
面对“碳中和”的时代新课题,电动汽车在使用环节的减碳效果有目共睹,但学术界和产业界对电动汽车环保性的质疑声仍然存在。重要原因在于,现阶段电动汽车的生产环节乃至回收环节仍然会生成二氧化碳,其中动力电池更是其中的碳足迹大户。
曾毓群在提案中表示,尽快启动中国电池碳足迹标准和方法论研究,建立产品碳排放管理体系,参与全球碳中和规则制定,推动与欧盟建立电池碳足迹管理互认机制,对于确保我国电池领域全球竞争力十分重要。
实际上,电池碳足迹追踪和管理不仅是一个纯粹的环保问题,更是一个经济和贸易问题。因为从全球范围来看,涵盖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碳贸易壁垒”正在逐渐形成。
目前,欧盟是中国动力电池“出海”的第一目的地。2022年1月1日,欧盟正式实施新电池法,废除欧盟现行电池指令,实施方式由“指令”变为“法规”,以确保投放到欧盟市场的电池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都能做到可持续、高性能和安全。
欧盟新电池法规定,只有满足可持续性要求的电动汽车电池才能在欧盟市场销售:到2024年7月,电池随附的技术文档中应包含根据授权法案起草的碳足迹声明;到2026年1月,电池中的钴、铜、铅、锂、镍的回收水平需要分别达到90%、90%、90%、35%、90%。
据了解,不仅是欧盟这样的国际组织,宝马、大众、奔驰、雷诺、沃尔沃等跨国整车企业,目前对于LCA(电池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也逐渐开始向动力电池供应商提出明确要求。
面临电池的“碳贸易壁垒”,曾毓群提出了三个建议,首先是借助中国产业链完善、应用数据丰富的优势,加快我国电池碳足迹方法论研究,并与欧盟积极沟通,建立合作交流机制,推动中欧电池产品碳足迹方法论的协调与互认。
另外,曾毓群还表示,有关部门可以按年度、分区域更新发布我国电力碳排放因子,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我国电池产业链各环节碳排放因子数据库,及时更新并向国际通报;加强绿色电力认证国际合作,研究适用于我国电池产业发展和产品需求的绿证管理制度,并通过区块链、5G、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为其确权。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有关部门可能早已关注到动力电池的碳排放监管问题。2021年8月,工信部在一份关于政协提案答复的函中已表示,工信部将联合相关部门加快建立健全汽车碳排放标准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包括汽车重点零部件在内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标准体系。
保障锂资源供应安全
曾毓群在提案中表示,锂资源是锂电池的核心原材料,正确认识和把握锂电池初级产品供给保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当前锂资源供需形势严峻,行业发展面临挑战。
作为锂电池的核心元素之一,锂资源近两年一直被中国企业哄抢。2021年,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井喷,我国锂电池市场规模也迎来爆发,全国锂电池产量324GWh,同比增长106%,其中消费、动力、储能型锂电产量分别同比增长18%、165%、146%。
与锂电池需求激增相对于的是,上游锂资源的总量分布极为有限。据了解,锂资源地壳丰度仅为0.006%。同时锂矿的空间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澳洲、南美地区,而我国锂矿储量仅占全球6%,且开采成本也较高,80%的锂资源依靠进口。
在供需矛盾之下,上游锂资源的价格飞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1日,国内电池级碳酸锂市场主流报价区间在49.5万-50.6万元之间,均价涨至50.04万元/吨。而在2021年初,国内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还大致处于5万元/吨的区间。
锂资源的供应紧张、价格飙升让下游不少电池企业、整车企业成本叫苦不迭。2021年三季度,欣旺达和国轩高科净利分别下降88.81%、59.98%,孚能科技净亏损1.93亿元,孚能科技将亏损首要原因归结于原材料价格高企。招银国际研究部经理白毅阳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国轩高科及欣旺达也受到了原材料涨价影响,毛利率下滑。
虽然宁德时代同期利润实现了增长,但有接近宁德时代的人士告诉经济观察网记者,宁德时代也面临压力。只是说,宁德时代此前签的大量长期协议保障了原材料稳定供应,而且其产品具备一定溢价能力,所以才暂时顶住了压力。
对于锂资源严峻的供需形势,曾毓群建议,应加快国内锂资源勘探开发,保障供应链安全,同时应加强自主创新和科技攻关,提升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水平。
建立低成本锂电池运输体系
曾毓群在提案中表示,锂电池的国际竞争,运输配套服务是重要一环,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锂电池运输体系至关重要。
《中国锂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2年)》显示,2021年,全球汽车动力电池出货量为371.0GWh,同比增长134.7%;储能电池出货量66.3GWh,同比增长132.6%。其中,中国的锂电池出货量在全球市场占比达到59.4%。
近年来,锂电池运输过程中的事故不时出现。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自2018年来发生超过35起大型锂电池火灾。美国运输委员会曾发布报告指出,锂离电池起火可能性虽然比内燃机火灾小,但更难扑灭,且破坏性和危险性高出许多倍。
对运输安全性的担忧,正在推高锂电池的运输成本。2021年以来,山东海丰等跨境海运企业陆续宣布,锂电池组货物要求必须使用冻柜接载,以保证电池货物品质和运输安全。而对锂电池运输要求的提高, 也势必增加锂电池的运输费用支出。
对于锂电池运输安全性的问题,曾毓群建议,推进运输分类分场景管控措施,实施安全等级分级监管,科学制定运输管理要求,建立差别化管理措施。
除此之外,曾毓群还围绕锂电池运输问题建议,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机制,借鉴锂电池生产企业白名单试点监管制度,完善信用奖惩制度,建立“绿色通道”;严格运输准入并加强执法监管。
建立新型储能容量电价机制
曾毓群在提案中表示,双碳目标下新能源占比逐步提高,新型储能和抽水蓄能是提升发电容量充裕度、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支撑。
据了解,抽水蓄能技术是目前最常用的大规模储能技术,指在电力负荷低谷期将水从下水库抽到上水库,将电能转化成水的势能储存起来,在电力负荷高峰期,释放上水库中的水发电。而新型储能则是相对于抽水蓄能而言,包括光伏储能、风电储能、电化学能储能等。
目前,国家针对抽水蓄能已经出台了容量电价机制。在国际成熟的电力市场中,容量电价作为一种经济激励机制,能使电力提供方获得容量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以外的稳定收入,以此鼓励建设,容量电价大多采用补贴方式。
“新型储能技术具备毫秒级快速响应和双向调节的优势,不受地理条件限制且建设周期短,可提高电网事故快速恢复能力,减少负荷损失。” 曾毓群在提案中表示,对于发展空间更大的新型储能,却无法(与抽水蓄能)同等享受容量电价政策,面临不公平竞争,发展速度和质量严重受限。
曾毓群建议,应破除制约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参照抽蓄建立适用新型储能特点的容量电价政策,形成稳定合理的收益空间,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发展环境,促进各类储能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