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21年以来,锂电行业迎来大扩产时期。业内人士预测,三年内将有众多企业出局。2023年,这种预测成为现实。今年多家锂电企业黯然退场,行业寒气仍在产业链传导。
①行业洗牌加剧
2023年上半年起,锂电行业初露疲态,一些业内企业接连传来不利消息,包括停产、剥离业务、破产等。
松下蓄电池(沈阳)工厂于5月宣布全面停产并解散清算;明冠新材于6月宣布彻底剥离锂电正极材料业务;厚能股份于9月宣布因锂电池生产成本高、不适应市场需求而停止锂电池生产;同年9月,昆山聚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被法院移送破产。
这些事件表明,锂电行业正在洗牌,部分企业陆续退出市场。未来,该行业的龙头企业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从资本角度来看,锂电产业需要大量的投资,回报周期较长。许多企业依赖第三方投资者的资金支持,一旦行业形势不佳,投资者可能会撤资,导致企业缺乏资金注入,项目无法继续进行。
从市场角度来看,国内锂电市场竞争激烈,龙头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在电池领域,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占据主导地位;在正负极材料领域,湖南裕能、德方纳米和贝特瑞等企业占据主要份额;在隔膜和电解液领域,恩捷股份、星源材质、天赐材料和新宙邦等企业市场份额领先。
对于二三线以下的企业来说,要从这些企业中争取订单非常困难,它们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和技术挑战。中小企业无法获得订单,意味着它们将在下一个竞争周期中被淘汰。
②成本战引发价格战
动力电池的成本占比已经达到40%,许多车企希望自主研发和生产动力电池,以降低生产成本并摆脱对电池厂的依赖。
这导致动力电池企业加速寻找新的应用市场,其中储能市场是一个重要的领域。然而,这也导致了储能市场的竞争加剧,价格战愈演愈烈。
储能系统的报价在不断下降,行业预计未来储能系统的价格还将进一步下降。然而,价格战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构成了巨大的挑战,许多企业的净利润同比下降甚至出现亏损。
③淘汰与机遇并存,出口海外成为发展新方向
尽管锂电行业面临淘汰赛,但也存在机遇。一些企业通过回归本质、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来应对挑战。
此外,加快开拓新市场也是一种应对策略。对于动力电池企业来说,海外市场成为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选择之一,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和欧美市场。
这些国家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对国内企业来说提供了产品和技术渗透的机会。
▲声明: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伊斯特立场,部分资讯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