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日,据电池中国不完全统计,亿纬锂能、瑞浦兰钧、鹏辉能源、晶科能源等多家电池企业相继宣布赢得了国内外大额订单。同时,储能板块多家上市企业一季度营收数据表现亮眼,全球投融资市场也显示出极高的活跃度,整个储能产业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
储能行业在一季度取得了良好的业绩表现,盈利能力强、投融资活跃,并且未来的市场前景广阔,具备较高的增长潜力。
232家储能相关的概念股企业中,86.6%的上市企业实现盈利,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100%的企业占比超过35%。
在投融资方面,根据《储能和电网2024年第一季度融资和并购报告》,全球储能行业2024年第一季度的融资额同比增长了432%。
市场空间方面,机构预计到2030年,全球储能市场的需求将超过900GWh,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27%。
此外,行业数据推算显示,到2024年,中国新增装机容量将超过35GW,这进一步确认了市场的增长空间。
● 超30GWh储能订单
中国的电池企业在过去的两个月里接连获得了超过30GWh的国内外储能订单,其中包括300Ah+储能电池新品。
海外订单方面
远景储能获得了英国Cellarhead项目订单,该项目规模为300MW/624MWh,计划于今年开工建设,并于2026年并网。
远景储能目前已参与全球超过200个项目,交付总量超过10GWh,并且手头还有15GWh的订单。
阳光电源也锁定了来自英国的储能订单。将与英国Morrison Energy Services公司合作,为SSE可再生能源公司的320MW约克郡电池储能项目提供电池储能系统。
此外,阳光电源还与EPC公司Larsen&Toubro签署了供货协议,将为沙特阿拉伯超豪华度假综合体Amaala提供165MW光伏逆变器和160MW/760MWh储能系统。
瑞浦兰钧与全球知名储能集成商POWIN签署了12GWh的合作框架协议,涉及其“问顶”320Ah储能电芯。
天合储能与派赛菲歌达成合作意向,合作内容包括1.5GWh的一体化储能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天合储能自研的314Ah电芯、PCS和EMS等产品。
国内订单方面
晶科能源与江苏新霖飞签署了1GWh的大型储能订单,将采用晶科能源新一代5MWh大型液冷储能系统蓝鲸。
鹏辉能源与湖南普佳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1GWh储能电池采购协议。
亿纬锂能、楚能新能源等公司也分别与其他企业签署了大量的储能订单。
尽管目前不处于储能装机的旺季,但仅仅在今年4-5月,头部电池企业已经接连斩获了超过30GWh的储能订单。
同时,多家上市企业的一季度财报显示,储能电池业务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而储能产品的海外销售可能会带来可观的利润增长。
● 储能市场复苏
从储能板块上市公司一季报来看,储能板块上市公司中净利润排名前三的公司分别是宁德时代(净利润105.1亿元)、比亚迪(净利润45.69亿元)和阳光电源(净利润20.96亿元)。亿纬锂能以10.66亿元的净利润位列第六位。
其他公司如欣旺达、国轩高科等也在储能业务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展现出储能市场的强劲复苏态势。
以亿纬锂能为例,一季度其储能电池出货量为7.02GWh,同比增长113.11%,超过了其动力电池的出货量。其一季度销售毛利率约为17.64%,保持在较高水平。
亿纬锂能表示,储能电池订单目前饱和,计划在2024年实现50GWh以上的出货量,并逐步提高储能系统的交付比例。预计2024年国内外大型储能市场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全年增速预计在30%-50%之间。
欣旺达在一季度实现了营收和净利润的双增长,营收为109.75亿元,同比增长4.74%,净利润为3.19亿元,同比增长293.45%。
储能领域中,中国企业在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量中占比超过90%。中国储能电池企业加速进军海外市场,除了传统的欧美市场,东南亚、非洲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新兴市场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新的增长机遇。
比亚迪与西班牙可再生能源开发商Grenergy签署了供货协议,将为智利Oasis de Atacama项目提供首批1.1GWh的储能系统。
阳光电源作为全球性的储能系统集成商,一季度实现了归母净利润20.96亿元,同比增长39%,其中海外光伏电站和储能业务的增长为其较高的毛利率和净利率提供了支撑。
国轩高科海外业务的营收在2023年超过了64亿元,同比增幅超过115%,占总营收的五分之一。
远景动力在海外市场布局方面经验丰富,其海外电池产能规划已覆盖多个国家。最近有消息称,计划启动位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佛罗伦萨县的智能电池工厂的二期建设,并计划于2027年投产。
远景动力通过在海外市场的不断投资布局,为其在未来激烈的海外市场竞争中提供了竞争优势。总体来看,储能市场在低迷和繁荣并存。
一方面,市场竞争激烈,淘汰赛仍在继续;另一方面,全球储能订单不断涌现。储能板块上市公司一季度的数据表现显示出行业的韧性。经历当前的调整和挑战后,储能产业链企业可能迎来更健康、持久的发展。
▲声明: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伊斯特立场,部分资讯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